掌握 Y+Z 世代的消費節奏,品牌該怎麼調整自己的步伐?
- Rachel Tan
- 5月16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
當代消費勢力核心:Y + Z 世代聯手崛起
Y 世代(28–43歲)與 Z 世代(15–27歲)正快速崛起,成為影響品牌決策與市場趨勢的雙核心族群。這兩個世代雖成長背景不同,但都高度依賴行動科技、追求即時互動與便利性,也正是品牌在行銷上最無法忽視的一群人。
Y 世代(28-43歲):數位轉型下的關鍵實踐者
他們是目前職場上的主力群體,成長於經濟全球化與數位技術快速演進的年代。Y 世代同時具備紙本時代的專注力與數位時代的效率感,更注重工作與生活的平衡。不僅熟練運用科技工具,也善於利用社群軟體建立社群人脈。
Z 世代(15-27歲):數位原生代,追求快速互動
Z 世代是從小就與智慧手機、社群平台為伍的一群人。對他們來說,科技不只是工具,更是生活的一部分。Z 世代逐漸佔據職場,傾向於「多任務處理」(Multitasking),擁有出色的科技技能和創新思維。

消費趨勢:便利為王,手機成為購物決策的重要一環
共同點:手機就是新購物入口
Y 與 Z 世代皆為網路重度使用者,購物前習慣「先查評價、比 CP 值」,是他們完成購物的主要工具。
Y 世代:71% 的 Y 世代會使用手機購物,重視比較、資訊透明與理性決策。
Z 世代:每日上網近 10 小時,逾 7 成用手機看影片,習慣以社群 + 影音結合了解產品。
差異點:買得方便 vs. 買得有感
Y 世代:在意購物便利性、品牌評價,消費講求實用與效率。
Z 世代:追逐流行、喜歡嘗試不同風格與元素,易被社交媒體影響。
媒體使用:一樣愛社群,但使用習慣大不同
共同點:社群平台是資訊與互動核心
Y、Z 世代都習慣透過 Facebook、Instagram 和 YouTube 獲取資訊、追蹤品牌、參與討論,品牌在線上能見度的高低,直接影響被看見與否。
差異點:Y 世代愛深度內容,Z 世代要快速刺激
Y 世代:根據尼爾森調查,Y 世代廣播收聽比例相對較高,Podcast 與影音節目也是他們吸收資訊的來源。其中,女性受眾喜愛心靈成長及生活雜談的節目;而男性除了一樣偏好生活雜談外,也關注財經與股市話題。
Z 世代:YouTube 、Instagram、TikTok 是 Z 世代的常用的平台。這個世代的專注時間平均約 8 秒,他們喜歡快速、一目了然的看到產品或活動重點。
Y 世代願意花時間接收較深入的行銷內容,針對這個世代可以提供的是較詳盡的說明或長影音。
想打動 Z 世代,企業可以在網站上提供直白易懂的資訊,透過創意短影音快速吸睛,切入重點、避免冗長。
行銷活動偏好:都愛優惠,但互動風格不相同
共同點:好康+互動,才會被記得
只要方式對味,YZ 世代都樂於參與促銷活動。送贈品、辦抽獎、分享折扣碼等活動都能有效引起他們的興趣與參與。
差異點:Y 世代喜歡贈品及抽獎,Z 世代在意附加價值
Y 世代:對「有參與感」的活動特別有興趣,特別看重「有贈品或抽獎時」的購物吸引力,如「拉朋友得優惠」的 MGM(Member Get Member)機制,能激起他們的分享動機。
Z 世代:對品牌忠誠度較低,高度樂於嘗試新品牌。在消費時,74% 的 Z 世代更優先考慮提供免運、折價券或其他優惠的品牌。
Y 世代活動設計可著重回饋與分享,例如介紹好友送折價券。
若想與 Z 世代建立緊密的關係,建議品牌在購物旅程的每個階段都設計互動機會。
結語:YZ 世代,品牌未來的雙引擎
Y 與 Z 世代正共同重塑台灣的消費結構與行銷邏輯。他們生活在數位洪流中,追求便利、資訊敏感、講究互動與認同感。品牌若能理解這兩個世代的「交集」與「差異」,在溝通語言、媒體選擇與活動設計上作出策略分眾,就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搶下主導權。
YZ 世代不是單一輪廓的群體,而是一個由多層價值與需求構成的拼圖。品牌必須用多元而精準的方式,才能拼出共鳴與轉換的雙贏局面。
📩 想深入了解各世代行銷趨勢與策略應用?歡迎聯絡我們 👉 salesupport@cacafly.com
📣 更多行銷觀察與第一手洞察 👉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cacaFly
資料來源:
⟪尼爾森調查⟫, 尼爾森 2023年1月-12月
⟪「不學就會死」的X世代,為何面臨愈來愈嚴重的年齡歧視?⟫, 天下雜誌
⟪ XYZ三世代的品牌記憶⟫, Process 普羅
⟪虛實融合讓X世代更能聰明消費⟫, 工商時報